早上出门踩空台阶,打球时意外摔倒,甚搬重物时一个姿势不对——骨折可能就发生在这些日常瞬间。听到"咔嚓"一声后,很多人会陷入恐慌:骨头真的断了吗?要不要打石膏?多久才能好?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常见却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不是所有受伤都会骨折,但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:首先是剧烈疼痛,轻轻触碰或患处就像触电般剧痛;其次是异常肿胀,受伤部位像发酵馒头般快速鼓起;典型的是畸形,手臂或腿部出现不自然的弯曲。记得去年有位健身爱好者,哑铃脱手后以为只是扭伤,直到发现手腕呈"餐叉样"变形才确诊骨折。
去医院前做好这些事能减轻二次伤害:用硬纸板或木板临时固定伤处,超市买的两本厚杂志叠起来就能当简易夹板;冰敷时别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,毛巾包裹着敷15分钟停15分钟;抬高患肢能缓解肿胀,手臂可以用围巾做成临时吊带。千万别学电视剧里强行扳直骨头,这可能会伤到神经血管。
很多人认为打石膏就万事大吉,其实是个系统工程。轻微骨折可能只需要支具固定,而复杂骨折有时要打钢钉。有位舞蹈老师胫骨骨折后,医生为她选择了可拆卸的行走靴,这样洗澡和训练都方便很多。要不要手术取决于骨折类型,像腕部的Colles骨折通常手法复位就行。
常见的就是过早拆石膏,觉得不疼了就自行拆除,结果造成畸形愈合;其次是盲目补钙,其实正常饮食就能满足需求,过量反而可能引发结石;过度静养同样有害,肌肉萎缩会影响后期功能。记得配合医生做握力球训练或踝泵运动,这些简单动作能预防血栓和肌肉黏连。
骨折后不需要特异性地大补,但要蛋白质摄入,每天1-2个鸡蛋、适量瘦肉足够。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,猕猴桃、橙子都是好选择。有位骨折患者每天喝骨头汤,结果体检发现尿酸飙升。其实骨头汤里的钙质很难被吸收,不如喝杯牛奶来得实在。
上肢骨折通常4-6周能基本,下肢则要3个月左右。但想要重新跑步打球,还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。可以先从水中行走开始,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。有位篮球爱好者腓骨骨折后,通过骑固定自行车逐步下肢力量,三个月后又能上场了。
老年人髋部骨折被称为"人生后一次骨折",需要特别护理;糖尿病患者愈合慢,要严格控制血糖;孕妇骨折时要注意X光防护。如果受伤后出现发热、患处皮肤发红发热,要警惕感染可能,这些情况都比普通骨折更需要医疗干预。
骨折虽常见,但正确处理能避免后遗症。下次遇到意外时,希望你能冷静应对,记住:及时就医+科学才是关键。现在各大医院都有骨科联合门诊,能从治疗到的一站式服务,这对预后帮助。